「氣象」和「天文」密不可分,大家又知道兩者有甚麼分別嗎?其實前者是指地球大氣層內發生的現象,例如雲、雨和颱風等;而後者則是指地球大氣層外的太空和宇宙發生的現象,例如日蝕、月蝕和流星雨等。上一次的活動,一班小小KOL就去到西貢「天文公園」學習天文儀器及設備,今次他們就來到尖沙咀的「香港天文台總部」認識常用的氣象儀器!
天文台的氣象中心每日24小時運作,向公眾發放最新的天氣預測和資料,包括最高及最低氣溫、分區氣溫、相對濕度、雨量、潮汐資料、紫外線指數、風速、氣壓等資訊。
而用來量度這些數據的氣象儀器設於天文台總部的氣象觀測坪上,包括天文台在香港註冊專利的路燈型微氣候監測站、風速表、雨量器、土壤溫度計等。
其中量度溫度的溫度表棚早於1889年或之前開始使用,雙層棚頂由棕櫚葉覆蓋而成,雖然溫度表棚曾多次重蓋或修葺,但所在位置及建築結構實際上沒有多大改變,歷史相當悠久。
▲小朋友用心聆聽導賞員講解溫度表棚的歷史,以及了解其他氣象儀器的功能。
接下來,小朋友便來到天文台歷史室,歷史室擺放了各類舊式觀測儀器和風災記錄,包括地震儀、擺鐘、日照計等,另外還有一些珍貴的舊相片,包括颱風吹襲紀錄、颱風溫黛襲港的天氣圖等等,小朋友透過這些照片,可以加深了解天文台的歷史。
「大家好,歡迎收睇今日的天氣報告,我是XXX…」最吸引一眾小小KOL的,一定是到錄影室一嘗當天氣報告主持人的滋味!
天文台在1995年於尖沙咀總部設置了自己的錄影室,自此天文台電視天氣節目主持人可以直接在錄影室拍攝天氣節目,錄影室亦會用作安排新聞發布會。
小朋友站在綠幕前,透過電腦合成畫面,立即變身成為主持人,為「觀眾」講解是日的天氣報告,小朋友看到自己變身的畫面,都非常興奮,而且表現得非常專業。
完成今日的參觀活動,小朋友了解到氣象預測的重要性,同時亦明白極端天氣帶來的破壞,人為因素正導致全球暖化,而且將來有機會更頻繁地出現破壞力更強的熱浪或極端降雨等情況。為保護我們的地球,小朋友開始反思如何實現碳中和,紓緩氣候危機!
想與一眾小小KOL進行互動交流,請登入「小小博物館KOL」Facebook粉絲專頁:https://bit.ly/MuseumKolFB