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址 | 香港 |
經過一系列博物館參觀活動及訓練,一班參與康樂及文化事務署(康文署)主辦「小小博物館KOL」計劃的小朋友踏上舞台,向公眾分享學習成果!本月初,在香港科學館露天廣場舉行的「科學發現號—海陸空之旅」專題講座上,小朋友夥拍博物館館長及科學專家,以生動的方式介紹有趣的科學及博物館文化,為大家帶來一連六場的精采節目,更首次發布他們拍攝的科學知識短片。
為了做好準備,一眾小小博物館KOL參加「科學訪談會及工作坊」,就博物館的所見所聞,向六位博物館館長及科學專家發問,解答心中疑難,又跟專業話劇及司儀導師學習肢體及語言表達技巧,排練有趣短劇,並與專家和館長一同拍攝多段趣味冷知識影片。
今次「科學發現號—海陸空之旅」專題講座共有六場,分別為大家帶來有關海、陸、空等不同主題的科學知識。每場由一組小小博物館KOL上演的短劇揭開序幕,再請博物館館長或科學專家分享。小朋友在台上表現淡定自如,又勇於向專家發問,延續對科學的探索精神,身體力行推廣博物館文化。
首場專題講座的主題為「香港奇趣動物大搜查」,由香港科學館助理館長方慧晶主講,介紹三種生活在香港的動物及昆蟲,包括鳳尾蝶、彈塗魚及中華白海豚,詳述牠們的特性,同時帶出保護自然生態的重要性。第二場講座,香港科學館助理館長何致慜以「岩石循環」為題,講解岩石的形成過程,更帶來了幾塊不同種類的岩石,讓觀眾親身接觸實物,加深了解。緊接的第三場講座,由香港太空館助理館長陳俊霖揭開「太空的不解之謎」,述說浩瀚星空的奧秘。
第四場講座的主題是「深海世界生存之道」,由科普作家麥嘉慧博士主講。她舉出十種深海的奇特生物,牠們各自有不同特性,內容引人入勝。第五場講座,是由亞洲兒童教育協會名譽會長、香港小童群益會創意社區中心STEM教育顧問鄧文瀚(STEM Sir)分享「STEM與香港懷舊玩具」。原來,不少懷舊小玩意,例如鐵皮青蛙、回力車等,其操作都蘊藏著科學原理,小朋友可以邊玩邊認識科學。而最後一場講座則由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高級講師、理學院科學教育促進中心副主任湯兆昇博士作壓軸分享,現場示範各種有趣科學實驗,並邀請台下觀眾互動,齊齊探索「神奇的空氣」。
一眾小小博物館過去多月以來的努力被受嘉許。當日,他們獲得由康文署頒發的活動參與證書,以及「推廣博物館文化獎勵計劃」獎狀及紀念品。現場更率先播放他們早前跟博物館館長及科學專家拍攝的「科學發現號—海陸空之旅」科學冷知識短片花絮。
想觀看他們的精采演出,學習有趣科學知識,就要密切留意小小博物館KOL的網站及Facebook粉絲專頁,三十條短片將會在未來兩個月陸續與大家見面!
小小博物館KOL網站﹕www.museumkol.hk
想與一眾小小KOL進行互動交流,請登入「小小博物館KOL」Facebook粉絲專頁:https://bit.ly/MuseumKolFB